首页
 >> 科技人才 >> 青年科学家
勾晓华:“数年轮”的女科学家
信息来源: 摘自《北京科协》2014年第4期 发布日期:2014-05-16 访问次数: 字号:[ ]

【作者简介】
  勾晓华,女,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自然地理研究所所长,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入选者。近年来主要从事树木年轮学、气候学和生态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指着一个布满年轮的大圆盘,兰州大学西部环境与气候变化研究院勾晓华教授说:“我的工作就是数这个。”但就是凭着这个“数年轮”的工作,勾晓华获得了2012年度“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
非常规弧度
  “我个人发展的历程好像团队的缩影,个人成绩和群体很难分开。”手捧“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勾晓华出奇地“冷静”,她反复说“没有强大的团队支持,我很难作出成绩”。
  但是,“常规轨迹”在勾晓华这里却有着非常规的弧度。
  “你学生物的到地理系干嘛?”1995年,勾晓华听到最多的就是这句话。当时,刚刚研究生毕业的她留校任教,没有选择本专业生物系,却留在当时冷门的地理系。隔行如隔山,刚工作的勾晓华很迷茫。
  “人家研究的领域我不懂,我做的植物学人家也不关注,我好像一直游离在团队之外。” 头三年,勾晓华一直努力融入自己的团队:听地貌、水文、土壤等本科课程,向学生传授生态学知识,带学生野外实习。但如何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并参与到这个团队的科研工作中去,一直困扰着她。
  好在兰州大学副校长陈发虎教授拉了她一把。“当时,陈老师是地理系副主任,希望我做他项目中生物指标的工作。”随后,勾晓华顺利获得自然地理学的博士学位,成为这个研究团队名副其实的一员。此后,她又参与了几个大项目的研究工作。2000年,她所在的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成立。一切都步入正轨,进入状态。

特殊的“旅游”
  刚刚进入团队的时候,勾晓华是唯一一位女科学家。她戏称:“我们的工作就是免费旅游”。然而这份“免费”绝不轻松——采集样本需要用很大力气把钢管状的生长锥拧进树心,起初每次从野外回来,勾晓华手上都磨满了血泡。泡磨破了,又长了茧子。“出野外不能把自己当女生,心理上不能弱。”勾晓华说。
  一次原始森林采样被狼“跟踪”的历险,让勾晓华至今记忆犹新:
  “有狼,大家不要回头,不要跑,尽量走快一点。”向导压低声音,警示危险就在身后。勾晓华害怕得紧紧握住手中的采样工具,心中盘算着:万一狼扑上来,我们就背对背站一圈,手中的工具也能抵挡一阵。所幸狼最终没有选择进攻他们,一行人成功脱险。
  出野外的日子里,勾晓华总是伴着第一缕阳光进山采样,傍晚又披着最后一缕霞光安营扎寨。有时忽然下起一阵太阳雨打湿了被子,她就和同事们把被子披在身上,做成人工晾衣架;而山泉水泡的方便面,也让勾晓华难以忘怀——经过不懈努力,这些苦中作乐的日子里采样研究的成果也转化为她发表在SCI上的文章。

中国树轮学发展迅速
  “全球变化”是我们越来越常听到的一个词,在全球变化的背景下,一个区域会发生什么变化,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又该如何适应这种变化?显然,只有在正确认识这种变化的基础上,人们才能够积极适应这种变化。
  通过研究树木年轮,我们可以知道一个研究区过去几百年到几千年的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变化历史,也可找出其中的变化规律。了解了环境变化的特征和规律,就可以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环境变化做出预估,让人们能够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树木用年轮述说着它们经历过的点点滴滴,比如树木年轮的宽度与温度、降水、太阳辐射、CO2浓度等气候因子有着复杂的相关关系;而树木生长过程中经历霜冻、干旱、森林火灾和虫灾等,还会造成年轮结构异常。这正是勾晓华所做的工作。她的工作不仅复杂,甚至还有危险性。在实验室,她要面对海量的样本数据,不断进行分析;而到野外采集样本,有时还会遇到危险,比如有一次,因为道路太过泥泞,她和同事乘坐的汽车差点坠入路边十几米下怪石林立的河床上。勾晓华回忆此事时笑称,“吓得我血都凉了”。这样的事经历得多了,除了对野外工作准备得更加充分之外,她在野外工作中对学生的要求也更加严格,以尽可能避险。
  从野外到实验室,在采集和分析了数不清的树木年轮样本之后,她取得了许多引人注目的成就,例如重建了祁连山等干旱地区过去几百年来的气候状况。黑河等70多条河流发源于祁连山,了解祁连山地区的气候变化,对研究干旱变化的历史尤为重要。
  实际上,中国的树轮学研究起步较晚,与国际最新、最好的研究成果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但在勾晓华等研究人员的努力下,差距正在缩小——目前,中国树轮学发展迅速,研究队伍也在迅速壮大,在国际上发表了一些高水平研究成果。通过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等高校进行合作研究,勾晓华深刻意识到,中国的树轮学研究工作目前仅限于小区域研究,缺乏大范围的面域研究,以及全球或半球尺度的研究。因此,她希望在未来研究中对不同区域的气候变化进行比较,并进一步分析干旱区森林生态系统对全球及区域的气候变化会做何响应。

冷暖两面
  “妈妈你什么时候回家啊?”采访中,勾晓华的电话响了,话筒里传出孩子娇滴滴的声音,这位翻山越岭采样本的女科学家也露出了母爱“暖”的一面。
  “我能取得今天的成绩,家人给了我很大的支持。”勾晓华说,在最迷茫的那三年里,是丈夫给自己鼓励和指点,直到现在,他们还常常在家“开会”,讨论工作上的问题。
  而作为教师的一面,勾晓华却表现出了“冷”的一面。
  “你出野外动作这么慢肯定不行”“哭也没有用,你该干嘛干嘛去。”……勾晓华回忆起带队出野外的日子,曾有女学生被她给训哭了。“背地里,他们肯定骂我‘太暴力’!”勾晓华笑着说,自己对学生们的要求是有些太苛刻了,再陡峭的山,她也要求学生走上去。
  近些年,借助兰州大学西部环境与气候变化研究院这个平台,勾晓华负责及参与完成了多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以及“973”项目,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近百篇。谈到未来的工作计划,勾晓华信心满满。
  更让她欣喜的是,2012年9月22日“干旱环境与气候变化协同创新中心”正式挂牌运行,这是由兰州大学牵头,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等11家单位参与,形成强强联合的协同创新体。
  这意味着她所在的研究院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意味着更好的工作平台和发展空间。■
(来源:中国科学报)
 


相关新闻
分享到:
返回顶部】【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热点新闻 更多>> 
最新课程 更多>> 
通知公告 更多>> 
文件搜索 更多>> 
标  题:
文  号:
年  度:  到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