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人才 >> 青年科学家
吴晨:发现食管癌“危险基因”
发布日期:2013-12-24 访问次数: 字号:[ ]

文/记者 王夕
  作者介绍
  吴晨:中国医科大学肿瘤学博士,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后。目前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肿瘤研究所任研究员,第十三届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

  “行,没问题。”记者说明采访意图后,吴晨很痛快就接受了采访的邀约。第二天下午,记者如约来到了北京肿瘤医院的正门。一个裹着羽绒服,但仍显得瘦瘦高高的秀丽姑娘一边介绍着肿瘤医院,一边将记者迎进了她的工作地点。在准备采访的会议室,记者只是随口称赞了满屋飘散的桔子香味。吴晨就又热情地拎来了一大袋砂糖桔请记者吃。
  热情、大方、行事干脆利落是这位姑娘留给记者最初的印象。说她是姑娘,可能一点也不为过,1982年出生的吴晨,现在也不过31岁。在采访中,她身上始终透着年轻人的冲劲和活力。同时,记者又能强烈感受到她作为科学工作者所秉承的专业、严谨和坚持。记者看到在实验室的一面墙上,贴满了实验室成员在权威学术期刊发表的文章。在整整三大排的A4打印纸中,吴晨参与发表的文章就占满了第一整排。
  31岁的吴晨,将年轻人的活力和科研工作者的专业精神非常和谐地融合了起来。
  发现诱发食管癌“危险”基因
  这次采访是因为吴晨获得了最新一届的“中国青年科技奖”。这是一项旨在造就一批进入世界科技前沿的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的奖项,可以说分量很重。而吴晨凭借其关于食管癌等疾病的长期研究,一举拿下这项殊荣。
  吴晨向记者介绍,食管癌是一种非常痛苦的疾病,患者尝尝痛苦地咽不下食物。而且食管癌的发病率很高,全球约一半新发病例发生在我国,且死亡率占我国恶性肿瘤的第四位,。
  在我国食管癌患者中,大部分罹患的是食管鳞状细胞癌,而欧美国家的人种主要患的是食道腺癌,国际上对食管鳞状细胞的研究非常少。中国人没有能够借鉴参考的成熟研究成果。因此,这种中国“特色”肿瘤的防治已经成为我国科学家多年来的攻关难题。
  “如果中国人自己都不研究这种疾病,那么就更没有人研究了。”吴晨说。为此,国家在“863”计划中,专门设立一项针对食管癌全基因组关联研究的课题。吴晨作为主持这项课题的林东昕院士的弟子,自然也作为骨干参与到了这项重大课题的研究中。
  通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借助高通量基因芯片的帮助,吴晨和课题组的工作人员对人类全基因组的近60万个位点进行了扫描,最终发现了14个和食管癌的发生关系密切的基因位点。也就是说,吴晨所在的课题组找到了一些容易发生食管癌的“危险”基因。在相同的条件下,携带这些基因的人比不携带这些基因的人的食管癌发病率更高。可以说,这项研究是迄今国际上样本量最大、发现易感基因最多的食管癌研究。
  在发现这些“危险”的基因后,吴晨和她的同事们并没有停止工作,他们又将工作向前推进。希望研究能为临床做点事情。
  众所周知,除了基因因素,癌症的发生和饮食、生活习惯等环境因素的关系也密切相关。而吴晨所在的课题组后来的工作就是希望能告诉人们,在基因和环境因素的相互影响下,人们罹患食管癌的风险到底是怎么样的。
  通过研究发现,作为环境因素之一的过度饮酒是罹患食管癌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也就是说,过度饮酒会增加食管癌的发病几率。如果体内携带刚才提到的那些“危险”基因的人经常饮酒,那么他罹患食管癌的几率,要比没有携带“危险”基因的人高出足足四倍。
  “了解这些其实非常有意义,它可以为癌症的高危人群筛查、个体化预防和治疗提供帮助。”吴晨说,我们所做的工作是有关于食管癌的基因检测,希望可以检测出谁是“危险”基因的携带者,而且可以给这些携带者减少酒精摄入的警告,从而帮助他们降低患食管癌的风险。
  前人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线索
为了得到这个结果,研究人员所付出的努力也异常艰辛。  “在这个研究上,我算是林东昕院士实验室第五代到第六代的研究人员了。”吴晨说,这项研究成果的取得是建立在1万多例食管癌样本上,为了取得这些样本,是很多科研工作者花了将近20年时间才收集到的。同样,肿瘤医院的医学工作者们自从上世纪50、60年代开始,就亲自去到河南、山西等地,寻找食管癌发病的原因,并进行流行病学的研究。而研究的道路,也从那时开始一点点积累。
  “他们那个时候,可能没有想到积累的标本能为现在的基因研究提供帮助。但是他们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吴晨说,科学研究必须有线索,才能做细致的研究。通过前几代研究人员的发现,我们才能知道食管癌是我国的高发病种,而且主要集中在河南到太行山区一带。“在这些知识的基础上,我们才可能开始关注这些人群,并随着科技的进步,从基因组学的角度,对他们进行系统地研究。”
  从头学计算机
  医学研究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作为这项关于食管癌全基因组关联研究课题的主要研究者之一的吴晨为这项研究也付出了巨大的艰辛。
  现在的基因检测,用的都是高通量的基因芯片,和以前必须每个基因都单独检测不同,运用计算机的计算能力,基因芯片可以一次就检测成百上千个基因,大大提高了检测的效率。所以这是一项将基因组学和计算机的快速运算能力相结合的技术。
  而在这项重大课题研究中,运用计算机处理后期数据的任务全部落在了吴晨的身上。这就意味着,学了10年医学的吴晨要重新学习陌生的计算机语言。
  “这应该是最难的一道坎,那时就是从头开始学。因为我不是学计算机的。开始程序出现了BUG我都不知道怎么对付。”为了攻克这个技术难关,吴晨几乎是没有假期的,她将一半的时间都用来学习用于生物统计的计算机知识。
  “白天要帮助导师工作,所以只能利用晚上和周末的时间去旁听本科和研究生课程,一点点从基础补起。而且国家863计划投入了大量研究经费,就是希望我们做出点成绩,为中国人的食管癌研究积累重要的数据和实验经验。对我来说,这个责任很大,也在一直督促着我不断学习更多。”
  在不断坚持下,吴晨的生物统计水平也今非昔比。“当时我算2周的东西,现在可能5到10分钟就结束了。而且好多内容的程序我已经写完了,现在数据只要照着程序跑就行了。”中国对食管癌的研究,就是在这样一代代研究者的努力下,逐渐露出了曙光。
  “做科研是个特别艰苦的活,但是我觉得很有乐趣。”在吴晨看来,能把科研的苦当做乐,有两个重要的因素,一个来自环境,一个来自自身。
  “我们的实验室就像一个大家庭,大家就像亲人,在这种氛围下能让人特别有归属感,愿意为这里工作。”而能将科研的苦转化为乐的自身原因,在吴晨看来是来自于有目标感。“科学研究不是发明,而是自然发现的过程,只要坚持,总能探寻到一些东西。这些发现就是目标,而达成一个个目标时,就能收获非常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吴晨说过,她之所以进入这一行,是因为她第一次上临床时,一个患者的孩子问吴晨,“我患癌症的几率有多大?”一贯医学院名列前茅,认为能够帮助患者答惑解疑的吴晨竟一时语塞,回答不出这个问题。自此之后,吴晨就一头扎进了这个领域。经过这些年的努力,如果再有食道癌的患者问起这个问题,吴晨已然可以坦然面对。


相关新闻
王亚愚:探索量子世界的“极客”2013-12-20
领导力必备秘籍2013-12-19
稳中求进 深化改革推动转型发展(一年形势观察)2013-12-19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科协成立2013-12-16
分享到:
返回顶部】【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热点新闻 更多>> 
最新课程 更多>> 
通知公告 更多>> 
文件搜索 更多>> 
标  题:
文  号:
年  度:  到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